东莞市常平朝旭塑胶原料经营部

主营产品:塑胶原料、 PEI、 PSU、 PEEK、 PPSU、 PVDF、 PC、 PCABS、 TPU、 PBT、 PA6、 PA66、 PA12、 PA9T、 PPA、 PA46、 LCP、 PPE、 PPO、 PPS
产品分类Product Categories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公司新闻

中国聚氯乙烯工业的发展阶段

发布日期:2013-11-28 来自:全球塑胶网

(1)起步阶段1953年,在原重工业部化工局的化工综合试验场(化工部北京和沈阳化工研究院的前身)开始实验。1955年,在锦西化工厂试验工厂(原化工部锦西化工研究院前身)进行了lOOt/年乳液法聚合中间试验,因乳化剂供应问题而改为悬浮法聚合工艺。1957年,原北京有机化工设计院进行设计,1958年在锦西化工厂悬浮法3000t/年工业装置建成投产。主要设备有两层齿耙直径为1.6m的乙炔发生器1台;613根列管转化器6台;13.5m3聚合釜4台;上悬式离心机1台;干燥塔1台。随后又进行了扩建,采用6台13.5m3的聚合釜组成一条生产线,完成了6000t/年定型设计,推广至全国。1959~1960年,相继建成了7套6000t/年和一套3000t/年的PVC树脂厂。1962年,武汉建汉化工厂(葛店化工厂)和上海天原化工厂分别试验成功了lOOt/年的乳液法试验装置,并扩建到了500t/年的生产装置。1962年,中国聚氯乙烯工业共有9家生产厂,生产能力达到4.5万吨,产量达到2.4万吨,生产悬浮法和乳液法两种树脂。

    (2)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内的PVC生产以电石为原料,依靠国产生产技术,自力更生,主要以13.5ma和30m。聚合反应釜为主。到1983年,PVC企业数量已达到65家,生产能力56万吨,实际生产量达到48万吨。产品质量、生产强度、原料单耗、能源消耗、自控水平和生产技术与国外先进国家的装置差距较大,只能生产软制品树脂,生产硬制品树脂(SG-5型)时粘釜严重,生产无法正常进行。

    (3)引进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国内PVC行业有机会接触国外先进技术,对外技术交流增多。北京化工二厂为了解决首都东郊电石生产和使用的污染问题,于1976年10月从德国伍德公司引进了国内第一套8万吨/年氧氯化单体生产装置,1979年齐鲁石化和上海氯碱引进了20万吨/年氧氯化单体装置和聚合装置,采用127m。的聚合釜。北京化二为了解决多年久攻不下的防粘釜问题,解决工人下釜劳动强度大和环境污染问题,开始了与国外进行技术交流和防粘釜技术的引进谈判,最终决定引进美国古德里奇公司的DCS控制的70m3釜聚合生产技术,随后锦西化工厂和福二化也引进了该公司的技术和装置,新技术的引进极大地推动了国内产业的升级,揭开了PVC行业的新篇章。90年代中期,北京化二和锦西化工厂引进了欧洲EVC公司的生产技术,将中国的PVC生产技术提高到了国际先平。

    (4)国产化阶段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中国住房制度的改革,对于聚氯乙烯的市场需求逐年递增,国际油价不断节节攀升,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电石法原料路线的聚氯乙烯工业获得了发展的动力,极大地促进了PVC行业的发展。在生产技术上,经过国内工程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掌握和消化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国产化的生产装置日趋完美,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装置投资,与引进装置相比,都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实力。以北京化二为代表的全自动化70m3生产装置技术,锦西化工厂的生产技术,以及国产的其他装备技术在中国的土地上遍地开花,使得中国的产能迅猛增加。从1992年到2001年10年间,国内PVC年产量从92万吨增加到310万吨,而从2002年到2008年短短的六年问中国的聚氯乙烯生产能力快速增长,从425万吨增加到近1600万吨,2009年产能则达到1731万吨,表观消费量达到1054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聚氯乙烯生产国和消费国。国内现有悬浮聚合、乳液聚合、微悬浮聚合和本体聚合四种PVC生产方法,有近100多种牌号的PVC树脂。2007年中国产能和产量已超越了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聚氯乙烯树脂产能大国。